1949年6月22日,陈赓和刘志坚副政委离开南昌(莲塘), 经上海前往南京参加第二野战军前委扩大会议。时值铁路未通,公路也没有修复,所以他们26日才到上海。陈赓旧地重游,感慨不已。
在上海逗留的四五天中,除拜见陈毅等上海领导人外,曾参观市容,凭吊一些革命遗迹,还看望了阔别多年的王根英的亲属,以及他在上海做地下工作时的老战友。
7月1日,上海人民隆重庆祝中国诞生二十八周年。在纪念大会上,陈赓见到了孙中山先生的夫人宋庆龄。她一生伸张正义,献身革命,坚决站在人民一边,为人民的解放战斗不息……陈赓怀着久别重逢的喜悦,向她表示深深的敬意。会后不久,宋庆龄特意设家宴招待陈赓。她见陈赓从一个革命青年锻炼成身经百战的高级将领,感到由衷的高兴。这次见面后不久,宋庆龄移居北京,陈赓夫妇和她见面的机会就增多了。
7月17日,第二野战军前委扩大会在南京召开。会议传达了向华南和西南进军的命令和歼敌方针,研究了第二野战军进军大西南的部署和加强部队政治思想工作及后勤保障等问题。在这次部署中,没有第四兵团的份,他们被进一步明确参加第四野战军的行动。于是,会后陈赓和刘志坚很快又返回江西省的莲塘。
就在陈赓开会未返回的7月初,第四野战军即将渡长江南进时,军宋希濂部为巩固其沿江防御,调集第二、第一二四军和湖北保安第四旅等部向当阳、荆门袭扰,并以一部前出远安抢运存粮。第四野战军首长认为:宋在西线发起进攻的同时,白崇禧主力可能在东线湘赣边有所行动。经军委批准,决定7月6日在西线发起宜(昌)沙(市)战役的同时,7月8日令第十二军、第十五军和第四兵团共9个军发起湘赣战役,求得围歼白崇禧部主力于万载、宜春地区。在奔袭奉新、高安扑空的情况下,7月10日再令第十二军和第四兵团分别由湖北通城、江西新干“全力取捷道向萍乡前进”,求得在浏阳、醴陵以东合围歼敌。
接到命令后,郭天民召集各军领导开会研究部署,并立即行动,于7月13日第十三军占领新余,第十四军占领峡江,第十五军占领安福。但此时白崇禧已察觉了对手迂回动机,遂于13日令所属部队全线星夜撤至攸县、茶陵,逃出包围圈。至19日,湘赣战役结束,人民未达到预期目的,仅歼敌4600余人。
这期间,陈赓虽然不在兵团,但已知道了这个战役情况,他有自己的考虑。回到后方司令部时,湘赣战役虽已结束,但他还是急着打电话给郭天民,表示不同意部队去湖南打仗,要他正式向提出建议:部队南下,迂回广东省。陈赓认为白崇禧十分狡诈,正面作战不易歼灭它的部队。而这次行动,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迂回、大包围,构不成对白崇禧的威胁。宜沙、湘赣两战役不能够达到预期歼敌目的,根本原因是对白集团力避与我决战的特点认识不足,对南方作战特别的条件缺少准备造成的。他再三权衡之后,认为有必要立即向陈述个人意见:
1.从双方所处的态势看,按照这一个计划,我兵团只能侧击到白崇禧敌军尾部,而使其主力像被“赶鸭子”似的迅速向两广退缩,从而造成尔后聚歼之困难。
2.根据在长江以北与白崇禧较量的情况看,此人十分狡诈,正面与之决战极可能是一厢情愿的事情。
3.部队多为北方人,到南方过第一个盛暑季节,非战斗减员已经不少,故不能再让他们作那种徒劳无益的消耗。
4.建议利用第四兵团之有利态势,继续向南推进,实行确定的大迂回、大包围作战方针,占领广州,截断白崇禧到广东的退路。
白崇禧集团退守衡阳、宝庆(邵阳)后,企图东面与余汉谋集团、西面与宋希濂集团组成湘粤联合防线,阻止人民南进。7月16日致电第四野战军:“白匪本钱小,极机灵,非万不得已,决不会和我作战。”因此,和他作战,“不要采取近距离包围迂回方法,而应采远距离包围迂回方法,方能掌握主动,即完全不理白部的临时部署,而远远地超过他,占领他的后方,迫其最后不得不和我作战。”遵照这一指示,第四野战军确定了东、中、西三路南进行军作战计划。7月17日,下达了“陈赓、邓华兵团两部目前即按旅次行军方法向广东出动”的命令。
经过几天思考并和兵团党委讨论后,陈赓又于7月22日和郭天民、刘志坚联名打电报给并报及、首长,同意指示,但提出了新的建议:
我们考虑:甲、目前正值酷暑,如马上行动,则极为困难,我们这次行动到吉安,热病七千多人,马热病者数百余,如勉强酷暑行军,将发生严重减员;乙、这次行动距离较远,并进入山地行军作战,部队思想与物质均须必要的准备。我们部队渡江以来,战士体重普遍减轻(有的减轻四、五斤,有的减轻十余斤), 在进入长途山地行军作战之时,须尽力争取休息一下。对于执行这一光荣的又是比较艰苦的任务,需要在全军进行充分的政治动员。二野补给我们的物资,现在都尚在途中,须争取补到部队,否则部队越走越远,东西丢在后面用不上,部队亦无法行军作战。由于以上原因,我们提议出发时间推迟到三伏以后。
7月份,江南正逢酷暑和雨季。部队除了日夜兼程追击逃军,还得和炎热与疾病作斗争。如何战胜炎夏,对这支来自北方的部队是个严重的考验:进军中,烈日晒得战士脸上脱皮;下雨天,战士背包常被雨水淋透,被汗水浸湿。因没有时间洗涤、晾晒,有些人的背包里发了霉。
第十五军冒着酷暑兼程时,小路崎岖难行,通过山的隘口牲畜不能驮载,战士们要抬炮行进;用被单撑起遮太阳,用竹筒自制水壶储水。沿途村庄稀少,经常冒着大雨露宿野外。由于对酷暑不适应,加上过度疲劳,不少体弱的人中暑晕倒,或染上各种疾病;从北方来的骡马有许多也生了病。多数干部战士水土不服,加之雨具、蚊帐及药品准备不足,以致病员增多,一般连队发病率为25%,高的达70%以上,马匹伤亡和病马数量也剧增,极度影响部队的战斗力。因此,四野前委于7月23日报告并指示各兵团:湘赣主力部队三伏天内不作大的行动。
7月24日,致电并告陈赓、邓华,批准部队三伏以后行动,并指出:“陈赓所提应将南进新任务在部队中进行充分的政治动员一点是很对的。”
8月1日,四野前委经批准,全入40天的休整期。陈赓指挥部队总结前一段行军作战经验教训,进行适应性训练,并广泛开展以治病、防病和增强部队体质为中心内容的“兵强马壮”运动。在一次部队高级干部会议上,陈赓号召全军都要为保障部队人马健康作文章:要用一切办法,防止疾病的发生。各级指挥员,必须十分关心战士的生活与健康。他命令医务机关,大量收购灭蚊药物消灭蚊虫,购买奎宁等药品防治疟疾和其他病;供给部门制作和发放蚊帐,发放水壶,部队行军时,沿途要烧开水喝,要有热饭吃;战士要有卫生习惯,洗澡、洗脚、洗衣服、剪指甲……把人马健康工作,作为当时全军的中心工作。
兵团党委指示和陈赓讲话向部队传达后,政治机关积极组织战士、干部讨论,充分的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动脑筋想办法,保持部队人马健康。经过全军上下的共同努力,这个运动开展一个月后便取得很好的成效。病员减少了,战士体力增强了。就是骡马的鞍伤、漏蹄、鼻疽、肺炎等疾病,经过预防和治疗,也恢复了它们的服役能力。部队战斗力大幅度的提升,为部队继续进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四兵团领导机关9月4日进驻赣州,当时中央华南分局和第三书记方方等人,以及第十五兵团部也都到了那里。9月7日,陈赓协助召开了解放广东的作战会议,传达和关于大迂回、大包围的作战方针,研究向广州进军的计划和部署。
会议结束,陈赓亲自起草给的报告,请审批。看后说:“写得很好,没有意见。”随手把电文后的署名“叶陈”改为“陈叶”。
“这是作战问题,不是别的问题。”坚持说:“中央叫你指挥作战,你的名字当然要放在前面了。不然你就一个人署名好了。”
9月9日,部队休整即将结束,指示第四野战军前委:除留3个军担任地方工作队外,其余10个军分3路向“两广”挺进,第四兵团的第十三、十四、十五军,第十五兵团的第四十三、四十四军及两广纵队组成东路军,由陈赓统一指挥,经赣州、南雄、始兴南进,歼灭余汉谋主力,占领广州,然后挺进桂南,侧后合围白崇禧,完成广西作战后,西出昆明,占领云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