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官媒消息,从9月1日起,我国将实行社保新规。那些不想为员工缴纳社保的黑心企业,都将面临罚款危机。
然而,社保新规是出台了,那双休制度呢?作为一个推行了30多年的基本福利制度,为何到如今还没彻底落实?
现如今,还是有许多公司,仍旧开启996、007模式,把员工的时间压榨到底。倘若真能实现全民双休,这个社会又将发展成什么样子?
众所周知,长期的加班不放假,无止境的非双休工作,会极大程度的扼制消费,扼制经济的发展。
这也很好理解。首先,消费是需要一些时间的。无论是逛街,旅游,看电影,还是和家人朋友聚餐,甚至是刷淘宝,都需要时间。
你不放假的话,员工哪有时间消费?员工不去消费,各行各业又哪有客源?所以从时间层面来看,不放假明显是扼制经济的拦路虎。
其次,长时间的工作,极易导致身心疲惫。许多人的精力被工作耗尽以后,只想躺平休息,对休闲娱乐的欲望基本为0。在这种情况下,又何谈促进消费?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不放假会影响消费,甚至影响经济,那为什么国家会放任这种现象不管呢?
其实吧,之所以出现这样一种情况,主要也是因为前二十年的消费和经济,并不是由放假拉动的,而是房地产和外贸。
首先,房地产是过去最大的消费引擎,这个毋庸置疑。像购房这种操作,并非普通消费,它往往能迫使一个家庭掏空三代积蓄,甚至预支未来30年的收入。
当房地产起来以后,像钢铁、水泥、水电、通信等行业,也纷纷崛起。至于下游的中介销售、家具家电、装修等,更是悉数带动。
久而久之,房地产便成了所有消费领域的带头大哥。其他消费在房地产面前,只能沦为渣渣。大家疯狂内卷,持续攒钱,目的就是为了买房。至于生活上的消费,自然就被抑制了。
其次,外贸在以前也是消费主力。这个也很好理解,过去几十年,不少外国人有的是钱。尤其是欧美,个个胡吃海塞,买遍全球,成为了全球的消费主体。
咱们加入WTO以后,慢慢意识到打工是真能挣钱。毕竟工作时间越久,产量就越大,产量一大,挣得就越多。
于是乎,自那以后,咱们开始疯狂生产,把产品全部卖给欧美。他们下多少订单,工厂就做多少,主打的就是一个来者不拒。
首先,房地产市场已经陷入低迷。毕竟该买房的已经买了,剩下没买的,要么没钱,要么不想结婚。随着房市无人接盘,中国最大的消费引擎渐渐熄火。
其次,外贸也不给力了。这些年来,欧美对华贸易战打得昏天黑地,许多外贸生意大受影响,订单持续走低。你现在还生产这么多,别人可能都没法买了。
更何况,欧美自身都快没钱了。如今许多西方国家负债累累,面临产业空心化。欧美个个都是月光族,消费能力大打折扣。
没办法,只能拉动内需。反正大家也不想买房了,干脆就把攒下来的买房钱拿去消费。比如多逛逛国内景点,多买买国货,让年轻人可劲花钱。
甭管是PS5、4060显卡,还是SK-2神仙水、兰蔻小绿瓶,全都买买买。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咱们充裕的产能,不就都能消化了?
只不过,消费归消费,如今的年轻人,还面临一个关键的问题,那就是没时间、没精力。
这些年来,社会上充斥着996、007,各行各业加班文化仍在,假期缩减已成常态,双休遥遥无期。大家都没空出门,公司又不给假,既然没假期,人们又怎么消费?
好不容易盼到了中秋节、国庆节,结果几亿人倾巢出动。一时间,迁徙式旅游集中爆发,到处都是人山人海,游客体验感极差。就这样的消费模式,谁又愿意来第二次?
于是乎,许多人在后面干脆不出门,直接开启宅家模式。随之而来的,便是消费的进一步降级。
众所周知,长期过度工作等同于燃烧生命力。虽然短期内能赚取一定财富,但长久来看,绝对是透支身体的一项操作。
当身体报废以后,疾病就会以各种各样的形式爆发了。一时间,糖尿病、腰椎间盘突出等职业病,纷纷涌现打工族。许多人赚了一辈子钱,甚至都不够医院的一笔开销。
最关键的是,员工到了35岁以后,由于精力下降,病痛缠身,甚至还可能被公司赶出去。
毕竟相比于老员工而言,新来的年轻人精力旺盛,斗志满满,性价比极高。给老员工开的那笔工资,都能养三个新员工了。
更何况,老员工上了年纪以后,不仅体能拉垮,家庭琐事还一大堆。不是老人身体不舒服,就是孩子教育问题,再不济就是和老婆吵架。
最可怕的是,公司这样的操作,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并影响年轻人的婚恋观。
大家一看35岁的前辈居然混的如此埋汰,背着房贷车贷,结果却失业被辞。基本保障没有,软肋却一大堆,直接陷入中年危机,这谁还敢结婚?
不仅不想结婚,连恋爱都不想谈了。有那心思,还不如捂着钱过冬。反正自己也没有包袱,学人家进入婚姻殿堂干什么?
就这样,在消极情绪的持续蔓延下,大家开始零社交,低消费。久而久之,经济也就越来越低迷了。
说到这里可能很多人会问了,既然加班文化的弊端这么大,为啥社会还允许这种状态呢?再这么下去,年轻人不得绝后了?
首先,其他公司都在卷,个个卷出天际,你们公司若是不卷,就难以跟上时代的步伐。这一点在科创公司上尤为明显,只要稍微慢一步,就很可能被对手拍死在沙滩上。
其次,领导也看不惯员工闲着,总想给底下人整点活。即便到了晚上、周末,都想着给你发任务,美其名曰“弹性工作”。久而久之,假期也就成了奢望。
至于日常工作,更是尽显加班常态化。在领导看来,你随便干点啥都行,反正不能到点就下班,不加班就是行业之耻。大家都在加班,你一个人走,好意思吗?
就算你一开始坚持不加班,久而久之,后面也会因为不合群慢慢被孤立。长此以往,公司里也没你的地位了。
这时候可能又有人会问了,加班文化这样的一个问题真的没法解决吗?难道就这样成了死局?
严格来讲,要破局也很容易。究其原因,实际上的意思就是“加班零成本”惹的祸。这些年来,无偿加班理念让老板把员工当牛马用,反正也不用给钱,干脆使劲榨干员工的精力。
既然如此,那就让加班有成本,逼迫老板转型。比如严格执行五天8小时工作制,每超过1小时就得支付高额加班费,提到正常工资的2-3倍。
事实上,现在已经有许多企业,开启了有偿加班模式。尤其是长三角、珠三角一带,更是试水的先驱。
在此期间,还有无数“00后”手持《劳动法》维权,当地有关部门也加强有效监督。当大家都不把加班当做常态化的时候,各行各业就能渐渐摆脱加班魔咒了。
当老板们知道,加班会损害自己的钱包,自然会拒绝加班文化,你想加班都不让,周末你还敢过来上班?直接赶出去。
当然了,从短期来看,这有几率会使部分企业阵痛。毕竟员工干的少,老板还得多出钱,谁开公司谁是冤大头。
但长期来看,绝对是利大于弊的。由于假期增多,年轻人便有了更多的时间去疯去消费,中年人也能在周末陪陪家人溜达、购物。
况且,随着消费市场上扬,无数产品也会卖的更多。产品销量一上涨,公司业绩就会变高,而公司的蒸蒸日上,又会给员工发更多福利。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一个正向循环了。
所以说,加班是禁锢,放假才是王道。唯有开启假期文化,才能真正适应这个新的消费时代。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失去氮泵的经济,再一次绽放光芒。


